一、源于“姬”姓。
姬姓都源自黄帝姬轩辕,姬轩辕之后姬发建立姬周,是为周武王。杨姓主要源于周王室的后裔,有两支:
1、西周初,周武王封其子唐叔虞于唐,后唐叔虞之子燮改国号为晋。晋国传至唐叔虞十一世孙晋武公姬称时,姬称封其次子伯侨于杨,称杨侯,是为杨姓始祖。后伯侨之孙突食邑于羊舌,故又称羊舌氏。至晋顷公十二年(前514年),羊舌氏又为晋所灭,其后裔杨道逃到华山,居住于弘农华阴,复以祖宗封地杨为氏,其后代开枝散叶,繁衍发展,逐步发展为:“杨氏正宗”。(此支杨氏一开始在陕西、河南一带发展,从西晋末年开始迁入福建,并于元朝迁入广东。主要聚居地有:华阴,修武,河内, 扶风,梅县等。)
杨氏始祖
2、西周末,周宣王姬静封其子尚父于杨国(今山西省洪洞县),为杨侯。春秋时,杨国为晋国所灭,尚父后裔遂以杨为氏。
二、源于“扬”姓。
古时有“扬氏邑”,以邑为氏,称为“扬氏”,然古时扬、杨不分,后逐步改为“杨氏”。
三、源于改姓。
1、他姓改姓
唐末,乔复光,少时养于内侍杨玄价家,遂转姓杨,其后称杨氏;訾亮,杨(乔)复光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,得訾亮,养为假子,转姓杨,改名守亮,其后称杨氏。
北宋,倪炤,仕宋为龙图阁学士,因反对王安石变法,遭流新州。当时,倪炤的幼子倪顺尚在襁褓之中,藏匿于外祖父家,得以保全。及倪顺长大,念外家杨姓之恩,遂改为杨姓,是为今浙江省诸暨市“概浦杨姓”。
2、它族改姓
三国时,诸葛亮平定哀牢夷(湖南、贵州的僚族分支)后,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、张、杨、李等姓;
西晋氐族首领“百顷氐王”杨飞龙,收养外甥白马氐人令狐茂搜,改其姓为杨氏。
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,施行汉化政策,其中的莫、胡、卢姓改为杨姓。
隋初,鲜卑将领尉迟崇随军与突厥交战,力战而死。隋文帝因追忆尉迟崇之功,下诏赐尉迟崇之子义臣为国姓杨氏;
大量白族改为杨姓,唐朝时,杨姓成为白族排名较好大姓。
杨姓来源于姬姓,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,其源均为周朝王室。源于周宣王子长父。宣王时期,周宣王姬静将子长父封到杨国(今山西省洪洞县),为杨侯,春秋时杨为晋所灭,其后裔以杨为姓。
“杨”是太阳的意思,由“木”和“昜”组成。“木”指扶桑,也称杨树,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(在今连云港云合山),“昜”古同“阳”,是“日升汤谷”的形象描写。以此为图腾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杨氏族,由此产生了杨姓族徽,较好终形成了姓氏。
“杨氏”是中国的一个常见姓氏,据传始祖为黄帝十二姓之一的杨姓。杨姓较好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,当时的楚国就有姓杨的人。另外,也有一些地方认为,杨氏的起源是由于汉朝时期很多游牧民族先后称汉朝为“洋”、“杨”等汉文化外来语的音译而得姓杨。杨姓在历史上有着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,许多杰出人物也是杨氏后裔,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。